重审超市餐饮化:价值、困境与出路

第三只眼看零售
2023.08.19
相较于社区生鲜店面积在1500平米能够容纳现场加工空间的超市,未来将更具优势。

文:陈星星

来源:第三只眼看零售(ID:retailobservation)


2016年,盒马鲜生的诞生为传统零售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,超市餐饮化得以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。此后,永辉、新华都、家乐福等企业均在此有所布局。这个过程中,争议也长期存在,其中不乏“超市餐饮化是一个伪命题”的判断。
相较于七年前,当下超市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。人口结构变化、消费渠道丰富等因素都在改变大众消费习惯,迫使传统零售企业不得不“转型求生”。这样的背景下,销售商品由生到熟,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的就餐解决方案成为行业共识。

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陈立平判断,超市餐饮化将成为传统零售企业的一条必经之路。“超市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餐饮化建立新的盈利模式。”他说道。
就实际情况看,近年来,不少超市不断丰富加工商品品类,在卖场增加了现场加工、堂食区域,为消费者提供各类轻食、快餐、小吃等。今年,山西美特好开出的“美特好外卖超市·山西大排档”则是超市+餐饮的全新业态。
相应地,餐饮对于超市的价值也在逐步体现。在采访中,雅斯集团董事长杜晓宜,将雅斯超市业绩仍能保持增长归功于餐饮化带来的差异化竞争力。江苏一超市负责人表示,今年超市整体业绩下滑达到35%,但餐饮板块仍保持增长。在零售业更加发达的欧美、日本等国,超市餐饮化已经成为零售业发展的普遍趋势。
超市餐饮化并非新概念,但问题从“做不做”转变为“如何做”时,则有必要重新审视其定位与价值。为此,《第三只眼看零售》进行了多方采访,梳理出了消费需求变化、企业经营现状以及餐饮化的难点与机会。我们希望通过还原超市餐饮化的真实图景,为从业者提供经营参考。

01
经营现状
超市餐饮化是指超市在卖场中提供即食餐饮品类与现场堂食区域,将餐饮融入超市经营中。
这一概念起源于意大利超市Eataly。这一超市成立于2007年,其打造的“超市+餐饮”模式,目前已经成为欧美、日本等超市发展的主要趋势。以日本为例,超市销售的即食品类占比已经达到10%—15%,涵盖主食及各类菜品。陈立平则告诉《第三只眼看零售》,深加工为日本超市带来了较高的利润,部分折扣店的净利润能够达到4%。
“现场加工制作已经成为后疫情时代不可阻挡的趋势,无论是早餐还是晚餐解决方案,在欧洲的卖场中都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。欧洲超市餐饮化的速度超过我们想象。”陈立平说道。
相较于欧美、日本等国。国内超市餐饮化起步较晚,尽管15年之前雅斯超市就已经在此有所布局,但直到盒马鲜生出现超市餐饮化才被业界广泛关注,因此整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。公开数据显示,超市加工品类平均销售占比不足10%,即食餐饮占比则更少。
但近年来,国内超市也呈现出了与国外相同的趋势,从业者对于餐饮化的关注度明显提升。“现在在一些决策上,餐饮的优先级已经高于其他品类了。因为超市中只有这一品类在保持增长。”江苏苏州一超市负责人说道。
一方面,超市增加了现场加工品类。销售商品由包子、馒头以及熟肉、凉菜为主,拓展到炒饭、炒菜、麻辣烫、现制水饺、手工面、盒饭等快餐上,甚至有企业尝试引进当地的特色小吃以及知名餐饮品牌。超市定位开始从单纯销售食品到解决消费者一日三餐问题。
安徽一超市加工品类负责人表示,公司从2019年开始布局餐饮部分,目前餐饮销售在加工品类中的占比达到25%。
另一方面,增加现场加工区域和堂食区,也成为不少超市的改造方向。而改造的核心就在于通过明厨亮灶和现场加工氛围,强化门店餐饮属性,让消费者愿意到店“吃饭”。
近期大润发针对上海泗泾店、怀德店进行的改造试点,其改造的一个重点就在于在卖场增加了透明加工间。雅斯超市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,近期将一家2000平米门店的餐饮区域面积从二百多平米,扩大到四百多平米,预计未来还将扩大到1000平米。

基于此,陈立平判断,相较于社区生鲜店面积在1500平米能够容纳现场加工空间的超市,未来将更具优势。

02
定位变化

在具体经营方式上,超市餐饮化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变化。
在定位上,超市间出现了分化现象,多数超市将自身定位为社区食堂,主打极致性价比。据了解,超市销售产品均价较餐饮企业便宜至少10%。而雅斯超市推出了7元包谷饭。江苏某超市也打出了9.9元吃饱饭的套餐,“有消费者愿意跑几公里来我们门店吃饭,沟通后发现原因就是我们足够便宜。”该超市负责人说道。
与此同时,也有企业选择走专业化餐饮路线。例如,新疆合家乐超市在门店销售海鲜、烧烤、涮肉等品类。但对于多数超市而言,高端餐饮路线很难走通。

超市在专业人才、就餐环境等方面很难与专业的餐饮企业竞争。“消费者想要吃到高端或特色的餐饮,第一选择一定不是超市。2019年,我们开始尝试做餐饮。当时引入了云南米线、锅盔、鲜榨果汁等多种特色餐饮,但一年后只有炒饭和炒面活下来了。这也说明,超市只能做基础的民生商品。”
从经营目的看,超市此前将餐饮化看作控制生鲜、熟食损耗的一个手段。但随着餐饮对卖场重要性不断提升,超市则更多从消费需求出发,希望从即食餐饮本身获得业绩增长。
在日本零售研究者王琦看来,通过餐饮化降低门店损耗属于认知误区。“在发展初期受制于能力这种做法可以理解。但从长期来看,卖得不好扔掉才是更好的选择。”他说道。
“之前我们做餐饮是为了解决生鲜动销问题。但当想着熟食的转换时,每天能够提供的菜品也非常有限,顾客的体验非常不好,销售也很难上去。后面我们发现,超市依然需要遵循餐饮的逻辑需要高品质的食品和更为丰富的选择。”有超市负责人告诉《第三只眼看零售》。
从生产方式看,超市餐饮化不再单纯依赖现场加工制作。目前,商品通常会在超市加工中心完成加工,配送门店后再进行简单处理后销售。这样既解决了人力投入较大、产品标准化无法保证的问题,同时现场加工部分又能保证“烟火气”,增加消费者对于产品新鲜度、品质的信任感。“加工中心投入使用后,绿篮子餐饮部分的人效从600元提高到了800元。”他继续说道。
而江苏一超市则选择使用现有的预制菜品牌替代原来的现场制作。据了解,今年调整后,该超市餐饮成本下降了40%,这一部分开始由亏损转向盈利。
在经营模式上,从联营转为自营成为企业的主要方向。“现在行业基本形成共识,加工品类从联营到自营是一条必经之路。”山东松筱厨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运营负责人刘国军说道。
这一调整的背后则是,超市负责人意识到餐饮化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,需要企业长期投入。而联营商则更多考虑赚钱问题,超市希望对经营品类、产品质量、价格做管控,以品类或单个商品带动门店整体销售的目的,很难通过联营商实现。
“现在只有超市自己做起来,这个品类能够真正赚钱的时候再引入联营商共同经营。”有从业者说道。此外,引入知名餐饮品牌,增加门店吸引力也成为超市餐饮化的选择之一。

03
市场需求
超市对于加工品类的重视,源于市场环境变化导致的消费需求变化。
过去几年,电商与专业店对超市分类严重,家百、休食等品类销售下滑明显。“蝉妈妈数据显示,抖音“疯狂小杨哥”直播间就卖出了150亿只垃圾袋,这是全国3.5年的使用量。在常规商品上,超市已经完全没有增长空间了。”上述江苏超市负责人说道。这也是其将餐饮优先级置于其他品类前面的主要原因。
而长期以来,超市赖以生存的生鲜市场需求量也在下降。国内人口老龄化、少子化以及独居人口增加导致的家庭结构小型化,使得消费者在家做饭成本变高。加之,生活节奏加快,年轻一代消费者不会做饭、不愿做饭,寻求更加简便的就餐方案成为全社会的共识。
“2019年到2022年,国内餐饮业的外卖规模累计增长60%,达到9400亿元。按照餐饮50%毛利计算,超市损失了5000亿的生鲜食材和包装食品销售。”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裴亮在近期的文章中指出。
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,目前国内家庭平均人口为2.62人,与2000年前后日本水平基本相同。而2000年至2020年,日本家庭消费中生鲜消费支出占比从35.2%下降到了27.7%。可以预见,国内超市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。
这种变化反映到超市经营层面就是生鲜客流、销售的下降。黔厨鲜创始人吉章远正在规划超市+餐饮的新业态。他告诉《第三只眼看零售》,目前门店生鲜基础客流下降达到了10%。因此,企业需要新的增长品类。
此外,超市将重心放在即食餐饮上,也与预制菜在商超的销售有关。过去几年,预制菜在国内快速发展,不少超市也引入了这一品类。但在实际销售中,即烹、即热商品销售并不乐观。
当前,消费者对于冷冻食品接受度不高,认为其安全问题无法保证,更愿意购买新鲜食材或现场加工的食品。同时,受制于成本和工艺,部分冷冻产品的口感无法完全还原。
“在我们的门店开始卖现制手工水饺后,速冻水饺的销售出现了明显下滑。”某超市加工品类负责人说道。
另一个问题在于,即烹、即热类商品多由供应商提供,消费者购买时可选择渠道较多。这种情况下,超市很难通过这类商品实现差异化竞争。在采访中,多位从业者表示,上述来两类产品在线上的销售好于线下渠道。
但即食餐饮则普遍销售向好,是超市中仍保持增长的少数几个品类之一。有从业者表示,再寄所在超市在卖场内设置了50个座位,但午餐的高峰时段还存在不够坐的问题。更为重要的是,这还为超市带来了客流的增长。“从我们的数据看,餐饮带动的相关消费增长能够达到7%。”江苏某超市负责人说道。

04
现实困境
尽管超市餐饮化的大方向逐渐清晰,但在实际经营中多数超市仍面临较大问题。
首先,投入产出比低,盈利困难。差异化需要的设备引进、门店改造投入可能达到上百万元,员工数量通常要达到蔬果的2-3倍,人力投入相对更大。同时,即食餐饮的经营需要一定客流作为支撑。但目前,超市普遍面临客流下降的问题,这种情况下损耗问题会更难控制。整体来看,国内超市餐饮化仍然停留在高损耗、低利润阶段。
因此,虽然深加工会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,加工商品的利润率能够达到40%以上,但是抛开人力、损耗、场地等费用外,现阶段超市盈利依然困难。
在采访中,从业者的共识是,超市在餐饮化上不应该考虑短时间内实现盈利的问题。这也导致了不少企业在尝试布局或转型自营后,因为盈利无望而快速放弃。“我们能看到一些超市的餐饮化做得非常好,但能否盈利至关重要。如果在这上面找不到盈利模式,那么企业就难以持续发展。”陈立平说道。
“之前尝试了在门店做即食餐饮,但这个区域只有中午时段有消费,产出过低,所以后面我们就选择了放弃。”四川一超市加工品类负责人说道。
其次,商品标准化与丰富度难以保证。目前来看,加工中心解决了部分标准化的问题。但国内饮食差异化程度较高,不同区域、年龄、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对于商品需求不同,这则要求超市需要根据门店客群开发产品。此外,短保商品配送距离也限制了产品的标准化。
在陈立平看来,过于依赖加工中心会导致产品同质化,研发速度慢等问题。此前日本就经历过这样的阶段。目前国内超市也存在商品固化问题,门店长期销售同一类商品。而品类不齐,商品丰富度不足在多位从业者看来,正是导致超市餐饮化吸引力不足的关键因素。
“再好吃的东西,消费者也不会每天都去吃。举例来说,国内超市在西餐部分只有面包、寿司,但日本则已经涉及汉堡、披萨甚至东南亚、地中海等菜系。”他补充说道。
此外,超市与餐饮在经营上存在的差异,专业人才短缺、人员稳定性不足,国内发达的外卖、电商产业也在增加超市餐饮化的难度。“关键的一点是,超市餐饮化的基础是卖场做好了生鲜等品类的经营。但国内不少超市生鲜经营依然存在问题,这种情况也很难谈到后者了。”王琦说道。
食品创新交流群

好文章,需要你的鼓励

第三只眼看零售
回顶部
评论
最新评论
这里空空如也,期待你的发声!
微信公众号
betway体育网址章节目录每日食品
扫码关注 betway体育网址章节目录每日食品公众号
微信分享
打开微信扫一扫 分享当前页面
Baidu
map